是協助孩子?還是藉機控制?別當直昇機父母!
張貼日期:2016/11/12 上午 02:26:25
作者圖文提供/寶瓶文化 | 華人健康網 – 2016年11月12日 上午8:08
【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/寶瓶文化】「熱心的人,不見得是體貼的人。只是想讓對方依賴自己,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個重要的存在。」──阿德勒
是協助孩子?還是藉機控制?別當直昇機父母!
現代工商社會裡多了一門「隔代教養的衝突管理」選修課,許多雙薪家庭仰賴婆家或娘家的支持系統,孩子在不同環境規範裡生活,世代價值觀相互牴觸時,各種抱怨或衝突便因此而生:「沒辦法,老一輩的就是捨不得孩子哭,跟老人家說什麼都不對,畢竟人家幫自己這麼多,又接送又煮晚餐,不想惹他們不高興就算了。」
「我媽每次都覺得我家裡打掃不夠乾淨,一定要過來幫我整理打掃,然後邊做邊念邊批評,雖然我聽得很煩,不過下班之後不用做家事就忍一忍吧。」
必須倚賴上一代生活上的支援,這個現實讓許多父母在教養中隱忍妥協,久而久之溝通不良,反而變成心中疙瘩,甚至未來延伸成溝通衝突。然而有趣的是,抱怨完上一代插手教養之後,接下來的對話竟然也似曾相識: 「我每天都幫孩子帶便當,其實我超累的,還不是怕他吃得不夠營養才這麼拚死拚活。」
「現在小孩真的好忙,每天回家都好晚了,我希望他在家的時候舒舒服服不要煩別的事情,專心念書應付考試就夠辛苦的了。」
看似沒有關聯的兩代心情,實際上都與「依賴」和「控制」息息相關,自己最痛恨的相處模式卻不斷在生活中重演。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和善意若不小心拿捏,那麼孩子習慣依賴的結果就是無意識地「被控制」,反而不容易發展獨立自我;甚至還會背上一輩子的人情債,往後很難拒絕對方的任何要求,變成「情感勒索」的受害者。
是協助孩子?還是藉機控制?別當直昇機父母!
小心!看似好意的控制
當我們抱怨他人時,正是最好機會覺察自己無意識的依賴行為是否也成為被控制的原因,嚴格說起來最該抱怨的應該是自己,畢竟任何事情都是你情我願才有可能發生,誰也勉強不了自己,我們很少意識到,已成模式的生活型態可能就是種依賴,而不僅僅是「生活習慣」。
而當我們角色對調、成為付出的那一方時,必須隨時提醒自己,哪些行為是對方真正需要的協助?該怎麼協助才會讓對方更有經驗和能力,而不是因為比較省時方便,所以「把這件事交給我」就好,或是不自覺藉由插手協助表達自己對孩子關愛,作為未來犧牲奉獻的證據?
瑪利亞.蒙特梭利給了一個讓我們判斷介入的原則:「如果那是小孩覺得自己能夠成功的任務,我們永遠不要去提供幫助。」孩子很大,是我們小看了他們,別讓自己的能力極限成為孩子天生註定的框框。當我們情不自禁又想幫忙的時候,應該停下來先問問自己:我的孩子真的做不到嗎?我有給他機會自己想辦法嗎?
事實上,我們不太了解孩子有多少能力,只是覺得他們需要幫忙;我們不太承認孩子可以判斷,一味認為他們缺乏經驗;我們甚至不太理會孩子的表達,只嚷嚷著說你們不懂。於是我們介入、我們規劃、我們指導、我們關心,我們巴不得孩子都願意聽我們的,才能稍感安慰、覺得放心。
給孩子體會「力不從心」的機會
是的,我也必須承認,在現實生活裡,孩子有時會「高估」自己能力,或者因為湊熱鬧、愛賭氣而認為自己「可以」。不過,若有機會出現這樣的情境更好,讓孩子實際為自己說的話行動,體驗「力不從心」的感覺,從中領悟自己尚未建立完整的能力;做父母的也不是袖手旁觀地看好戲,而是在不遠處忠心守候,等待孩子開口求援,再以行動帶領孩子完成任務,表達父母對孩子「無條件的愛」。
這樣的訓練讓孩子多了些思考面向、多了點生活經驗,掌握自己能力的精準度就能這麼一次次慢慢建立起來,他才能漸漸真正獨立,脫離因他人幫忙而形成的潛在控制。
家長的日常反思
●檢視自己的生活裡,有哪些地方不自覺地被控制了呢?
●我們有意識到並做出改變嗎?
●若改變需要具備某些條件,那麼我們會積極地準備並迎接改變嗎?
本文出自寶瓶文化《世上沒有理想的父母》